佛教知识网 修行格言 《世法哲言》—-正知正见说法经谛五则(五十六至六十)

《世法哲言》—-正知正见说法经谛五则(五十六至六十)

云高大师

南无羌佛说法:世法哲言

(五十六)

人分劣美之存,动物亦然,何堪美上也,时有动物胜或之丽,它所具之毛色变异,斑艳秀或,临空而至,赴水而游,而人之二者不居其一也,或之伉丽若超诸物,唯在才德之和方可取之。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英俊,有的人猥琐,但丑和美都是共同于世生存的,动物也同样如此。那么,我们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美和丑呢? 真正地说,仅从外观的角度来说,往往有许多地方人是不如动物的,动物有许多胜于人的地方,比如,有的动物有五彩缤纷的皮毛,绚丽的颜色变幻无穷,动物还有各种特殊的功能,鱼可以在水中游,潜底觅食; 而飞鸟可以在空中任运翱翔,无所不能等等。但人既不能潜水觅食,也无法飞在空中,从功能和美丽两个方面人都好些地方不及其它动物。我们人要真正做到美于诸物,超于它们的,唯一的就是我们的才华和道德,两者方面和合起来就是最美,这是心灵和物质之共和之美,是任何动物所不能相比的,如果不做到这一点,人就比动物还不如。因此才华道德的修养是至为重要的,是为美上之精要。

(五十七)

凡是之成功者,必视机而入,闻息而动,知其含益而不行之,故多他或所先,终利被夺,古曰:“ 才觉明日便悠悠,才觉病便是药。”共奋之力,人类进步而前。如是之道尔当三思自悟也。

凡是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有机遇在里面,其前提是自己必须具备相应的学识才德。当机遇一至的时候,不要迟疑,要视机而入,闻息而动,也就是说,看到机会来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件好事,在此时去作最容易成功,就要马上动手,一有消息立刻就去做,否则,去迟了的话,就会被他人抢先一步,你就失去机会了。所以古人说: “才觉明日便是悠悠,才觉病便是药”。这就告诉我们,一意识到要做某件事,鉴理分析正确,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及时就把它做了,刚刚发现生了病,立刻就治,不能拖延时间,如果拖延时间,病就严重了。做生意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切事情都是如此,知道了就应该立刻去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大家去抢夺别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失时机地共同努力,就会推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加快。这个道理是很值得大家三思的。

(五十八)

奋斗必具方能成业,而奋之过猛者,则易败业,何故如是也? 过猛则易失智,凡是之顺皆出智理,帆船借风而行,风之过盛则帆杆必折。

一切事情的顺利获得都是出自智慧,是在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来的。要努力奋斗才能成就事业,但是如果奋斗的过程中,凭着一腔热情,无智慧地行动过于迅猛,事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带来失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因为奋斗的行动太猛,往往在时间上仓促,容易欠缺思考和理智,欠缺计划的完整性,因此就容易脱离客观实际情况,偏离事物本身实质,从而使事业不能成功。正如帆船本来要借风才能行的,但假使风太大、太猛,就会把帆杆吹断,其结果帆船无法行走,就地停步。做一切事业都是如此,奋斗是必需的,但是方式方法要恰到好处,要符合法度,不能过于猛烈,失掉理智。

(五十九)

事业之强者,面逆境而弗馁,遇难而迎之于勇。弗具此理,自当弱者之流,事业桂冠非弱者所享,事法居无常瞬息万变,故非人所信手握之,设若成业,君子所建百压弗馁可也。

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者,被称为强者,作为一个强者,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他是不会妥协的,在困难面前,往往是奋勇而上,迎难而进,克服困难,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假使不具备这一点的话,在实践中不是这样作为的,自然就是一个弱者,而不能称为强者。不管是哪方面的弱者,都不能享受事业成功的桂冠,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法,即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常性的、瞬息万变的。所谓无常,就是说,都不是如如不动、一成不改的,而是随时随地在瞬息变动,因此就不是一个人所能随随便便信手就能把它握得到的,因为它在变化之中,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竞争,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信手把握。因此,假使我们要成就一项事业,应该首先抱着克服种种困难而不妥协的精神,有了这个决心,自然就能成为事业的强者。

(六十)

学识之门,并非专学,古文如是,大学亦复如是,学识宝库之门户,乃文化知识与社会存在物及意识之交合分别所得,唯立大学之博士,而弗解社会物法之质,是为书呆,何成门梁之入耳。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认为,读完了大学就是有知识的人,或者成为硕士、博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知识分子了,但云高大师认为,博士、硕士也许是一个书呆子,是一个亳无用处的人。因为学识之门并非专学、无论是古文也好,我们当今大学里学的现代科学、文学也好,都是一个道理。任何知识,只要是能真正用之于社会、利益于人类、有益于自我,才能叫真知实鉴,它包括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即包括待人、处事、接物、事业、科研等等,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互相混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然后得出来的总和。假使唯一的只是知道书本知识、学校知识,而不了解社会、不懂得万事万物的处理方法,并顺乎逻辑的去处理,而只从书本教条中去寻找相应实践的方法,那么他绝对是一个书呆子,这种人是没有任何本事的,也就是说没有真知实鉴,没有对学识真正入门,没有启用于学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4490.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