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名山古刹 中国佛教名山 北岳恒山 佛 道 儒三教合一

中国佛教名山 北岳恒山 佛 道 儒三教合一

恒山

恒山简介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

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

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位于恒山山脉中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即恒山主峰地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与恒山景区范围相当,面积147.51平方公里,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代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

恒山主脉位于桑干河以南,滹沱河上游谷地与灵丘盆地之间,呈北东走向延伸,向东伸入河北省境,为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分界。恒山山西省境内绵延约200公里。浑河以北又伸出一支,以六棱山为最高,海拔2375米。六棱山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分为两支,北支六棱山相接,在阳原县与蔚县之间,称熊耳山。南支在蔚县南部,称蔚县南山,东接小五台山。河北省境内延伸近100公里。因此恒山山脉东西长近300公里。

恒山的山峰

天峰岭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距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庙,为历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还有“悬根松”“琴棋台”“夕阳返照”“果老岭”“步云路”“虎风口”“潜龙泉”“会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地险山雄,风景秀丽,景观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络绎不绝。

翠屏山

https://v.qq.com/x/page/e08489p587u.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e08489p587u.html

翠屏山,位于恒山主峰西侧,距浑源城4公里,方圆2平方公里,海拔1648米。它耸峙浑河川之南,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故名翠屏山。山的东壁半腰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山南麓有“罗汉洞”(已被恒山水库之水淹没),山的北腰间有“三清殿”,古有“石铭陉”,相传金朝状元刘伪、右丞相苏保衡都在这里读书、习武。《水经注》说翠屏山“山上有石铭,刻有冀州北界四字”。

主脉山峰----龙山

龙山,位于荆庄村东南15公里处,山形似龙,海拔2226.8米。亦名封龙山,古时有龙山庙。山上有文殊岩,山顶有萱草坡,夏天雨过气色如虹。东北五里有玉泉山,山的东北有惠岭,风景秀丽,又名秀丽岭。山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3日之内必有雨。池东有五峰山,山上有三阳洞,盘踞数十里。《水经注》中所说的“龙兑”就是指的龙山,山上有四个洞穴,四时出风。山中有刘京叔、麻倍之等名士的题诗。

主脉山峰----神溪山

神溪山,又名凤凰山,在下韩村乡神溪村北,距县城4公里,海拔1160米,座地约1平方公里,神溪水发源山麓,山上多白土,为粉刷房屋原料。《浑源州志》(清乾隆版)说,明朝司务孙聪曾在凤凰山脚下建“凤山书院”,修缮了凤鸣亭、翠微楼、得月轩、秋香圃、藏书窑、鼓琴洞、奕棋台、钩鱼矶、碧水窦、彩云岩、金鱼塘、瑞莲池。人称最优美的地方。因年久失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已无存。山下有“律吕神庙”现仍残存。旧社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这里举行香火庙会。

主脉山峰----千佛岭

千佛岭,在恒山主峰天峰岭正南偏西约25公里处,被誉为塞外“小黄山”。千佛岭顶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字。塔下岩石南面有3个石洞,名曰“千佛洞”,故名。千佛洞西北建碧峰寺。

主脉其它山峰

大尖山,有两处,一处位于青磁窑乡小桦皮沟、下柴树沟、小川岭、西泥沟村之间。东西南北各约1.5公里,主峰在尹北沟村西北,海拔2047米,山上多桦树。另一处位于荆庄乡荆庄村东南处之山亦名大尖山,该山因山顶为尖端形,故名,海拔1892.8米。

孙膑寨,位于龙咀村南,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海拔1805米。传说战国时孙膑曾在此山扎寨,故名孙膑寨。山麓南有千佛洞,凿石而成。西有庞涓寨。

抢风岭,位于中庄铺乡向阳村北,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1653米,面积3000平方米,系浑河与唐河的分水岭,浑河水向北流;唐河水向南流。

大梁草帽山,在沙圪坨镇银牛沟村附近,占地5华里,海拔2167.2米,山顶像草帽,山上有国营林场。

大梁山位于沙圪坨镇沙圪坨村与大同县交界处,海拔201l米,山脊似屋梁,山上有国营林场。

华山,在浑源――大同公路的三岭村东北1公里处,海拔1784.8米,山上多桦树,故名桦山,习称华山。

目泪坨,在西河口乡小牛还村东南浑源、繁峙两县的交界处,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1932米。传说,秦代修筑长城时,孟姜女寻夫,一路痛哭,哭到此山就没有眼泪了,故名目(没)泪坨。

大马面山,在温庄乡牛星堡东南2.5公里处,海拔2011米。该山坡缓而平似马面。王八圪塔,在温庄村东7公里处,座地面积700亩,海拔2098米。

胡子岭,在土岭乡界板沟东南与应县接壤处,山上多狐狸,故名胡(狐)子岭。

寺台湾山,在土岭乡熊沟村与应县接壤处,海拔2107米,山下有条小河,叫寺台湾河。

穆桂英山,在土岭乡穆家庄村南与繁峙县交界处,海拔1983.5米,传说宋代穆桂英曾在此山上扎寨。

黑驴沟梁,该山梁西起大仁庄乡的东王铺,东至广灵县山羊沟,北至沙圪坨镇的大红沟和蛤蟆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海拔2249.4米,山顶有巨石,像人,故又名石人山。

五峰山,在大仁庄乡净石村东,海拔19l9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公里。该山有五个山峰,峭峻如刀削,中有山洞。

横山,在西留乡宝峰寨村西,方园3万平方米,海拔1783米。县境内所有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唯此山是南北走向,横亘于浑河川,故名横山。旧崞县的城址就在它的左侧,山下曾有“宝峰寺”寺院,民国年间在这里设立过高等小学校。清顺治5年,方三聚众起义,曾在此山安营扎寨。

昼锦山,在县城西11公里处,盘踞3公里,海拔1100米。元朝工部尚书孙公亮退职后就住在这里。旧志说,孙公亮祖坟设在这里。

玉泉山,在龙山东北2.5公里处,海拔1300米,属龙山的一部分。山上有泉水出自石缝,旧志称为“玉泉寒流”,为神州八景之一。据《浑源州志》说,金代末刘祁的“归潜堂”即建于此山上。玉泉山四面环抱峰峦,东面有柏山寺,西面有玉泉寺,西边还有望景台。诸峰罗列,云烟吞吐,实为龙山的又一胜景。

雁门山,恒山山脉自代县以西山段,古称勾注山,又称雁门山。因山形勾转,两峰对峙如门,又有水势流注而得名。主峰马场梁,海拔2057米。其山势陡峻雄固,西依宁武关,东靠雁门关,是雁北地区通往山西腹地之咽喉,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

恒山道教文化

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知仙方和炼仙丹的方士,即神仙家。西汉时,有个方士,自称是殷朝王子,他经常往来于恒山,不吃五谷,只吃蓬果等草木植物。西汉景帝时,有个姓茅名盈字叔申的人,和其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方。《广列仙传》中说他们均已成仙,也称三茅真君。恒山上还有个叫茅三窟的地方。

广华山关帝庙

广华山关帝庙,广华山位于浑源古城北部,戏曲中《走雪山》雪山就是指广华山。在明代天启年间,大同籍吏部曹尚书被宦官魏忠贤设计陷害,满门抄斩,曹小姐与老仆人曹福脱逃,昭雪,曹小姐也履行诺言,重新修缮了关帝庙。这个故事在大同地区广为流传,可以说妇孺皆知,鉴于此,广华山也就广为人知了。

应县恒山庙

应县恒山庙,位于山西省应县北楼口村西南的大庙山上。据繁峙县志记载:北楼口恒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六年又修葺一新,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60年代初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以后,省、地(市)和重点县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宗教事务机构,对道教人员落实政策、道教宫观庙宇的维修管理、道教房产问题、道教场所的开放,以及道教徒、道教教职人员的正常发展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3-1984年,修缮浑源悬空寺。1983年修筑加固恒山庙,国家拨款30万元。2013年7月1日恒山岳门湾三元宫复建。这些地方不佼成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恒山佛教文化

清朝建立以后,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停滞,再无积极活动的教团。清代佛道二教相当密切的交流,具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倾向。如,悬空寺就是佛、道、儒三教启一的寺庙,寺内既供奉释迦牟尼和各佛、菩萨,又供奉道教的老子、纯阳吕祖等和仙,还供奉孔子、关帝等儒学代表人物。

https://v.qq.com/x/page/p32347wnmyt.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p32347wnmyt.html

恒山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恒山庙群

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我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灵丘觉山寺

灵丘觉山寺,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觉山又称悬钟山、普照寺。寺周高山环抱,寺内古柏森森,景色宜人。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寺塔塔座周围有砖雕歌舞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又名普照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辽代密檐式砖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县瑞泉寺

灵丘县瑞泉寺,位于太白山脚下东驼水村,交通便捷,风光优美,是灵丘九景之一“黑驴驼水瑞泉寺”。 东西偏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西方极乐世界变化图”落成,殿堂庄严,佛像成就。

小悬空寺

小悬空寺,位于广灵县城南壶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庙(圣泉寺)的合称“小悬空寺”。寺庙建于山巅。创建于北魏时期,存为明代时期遗物。丰水源泉环山涌出,壶河水至此与丰水汇合,形成广百余亩的巨潭。

恒山旅游文化

https://v.qq.com/x/page/p0011zeiwse.html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p0011zeiwse.html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秦汉以来,雁门关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尤以宋代杨家军在此与辽军的战争故事为国人所共知。

平型关,位于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古称瓶形寨,清时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关城筑于明正德六年(1511),南北各置一门。关城北设有六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该关东控太行,西屏雁代,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关内有简易公路通行。西北通向浑源、大同,东北连灵丘、涞源,两南可达繁峙县大营镇与京原公路相连,是外敌向山西腹地进攻或沿京原公路迂问北京的重要关隘。抗日战争初期,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发生于此。西距平型关14公里之太安岭,介于繁峙、浑源之间,阳泉至大同公路山此通过。该口同平型关一样,是恒山东端通往雁北,迁回北京的一个重要垭口。

长嘴口,位于繁峙县与应县交界之长嘴村,口宽15-1000米,高5-30米,长8000米,为应县大石口之纵深要隘。隘口以北谷地宽广,视野开阔;以南沟谷短切,地形分割破碎。砂河至应县公路由隘口通过,北可至大同,南可达阳泉,东可迂回沫源、易县,是恒山东端的重要关口。

磁窑口关,在浑源县南十七里恒山左侧。路通灵邱,明洪武四年(1371)筑堡设巡检司,又名磁峡口。自从唐代起,这里就盛产磁器,故名。近处多古窑址。

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沟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为应县,南通繁峙。峪口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山高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海拔2111米的铁甲岭。《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开左右道路。

甸子梁空中草原

甸子梁空中草原,位于山西省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东南,与河北涞源、张家口蔚县交界甸子梁,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9米,四周是陡峭的山坡,顶部宽广平坦,面积达3万亩,被称为空中草原。

杨忠武祠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位于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缢“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共祠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6161.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