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佛教名词 知识园地|菩萨四摄法/涅槃/四德/四弘誓愿/四念住

知识园地|菩萨四摄法/涅槃/四德/四弘誓愿/四念住

涅槃

菩萨四摄法

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摄法,佛学术语,出自《法界次第》,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摄即摄受,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维摩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简而言之,“摄”就是获取信任,使其依附,由此使之听法入道,终获解脱。

布施摄: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最联络感情的,这样度化众生就事半功倍。如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等,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方法。众生既蒙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爱语摄:爱语就是用极和蔼的话与人谈论。菩萨和蔼的话,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可以包括三种:慰喻语:即是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语言劝勉,使对方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庆悦语:凡是他人有好的表现,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胜益语:所说的话,可以使人不断增胜增益。初学佛的人,可以勉励他,使他求上进。能布施的人,可以引导他持戒,进而修习六度或四无量心。

利行摄:利行是所做的事,使人得到好处,便是利行。如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身心的健康;老师教导学生,时时为学生的学业而操心;长官照顾部下,处处为部下的利益着想;菩萨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而化导众生。故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同事摄: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同事是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做事,一起生活,同甘共苦。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潜移默化,如观音大士地藏菩萨,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涅槃四德

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涅槃四德是「常、乐、我、净」,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出涅盘经] 四德者。如来所证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偏邪之颠倒。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常’,常住之谓。指大涅盘中,超越时空,无生灭转变之果德。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证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乐’,安乐之谓。指大涅盘中,绝生死逼迫之患累而无为安乐之果德。我德: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我’,真我之谓。指离妄执之我,而得八大自在之真我之果德。净德: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净’,清净之谓。指离惑业之垢秽,而湛然清净之果德。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

止观大意谓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佛菩萨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帮助有缘众生离苦得乐。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我们之所以有苦有乐,就是因为无始以来带来的习气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显露不出来,就看不清事实真相。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就是烦恼,一念迷了就是凡夫,一念觉悟就成佛,所以必须先断了这些烦恼,我们的自性智慧才能现前,才能发挥作用。断了见思烦恼,就能证得阿罗汉果;断了尘沙烦恼,就证菩萨果;再断了无明烦恼,那就证得佛果。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佛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烦恼都灭掉就要用法门,发誓愿要学习无边无尽的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学佛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佛,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所以说菩萨所修、所学、所证,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奉献给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发的无上菩提之心。

在佛门的修行之中,发愿非常重要,尤其是发弘誓愿,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坛经》中,看到六祖慧能跟众弟子们发的“四弘誓愿”,誓愿原文如下:“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通过以上的四弘誓愿我们可以看,所谓的四弘誓愿其实是相对于佛教最原始的经义四圣谛而言的。也就是说佛陀当年在菩提树就所悟到的苦、集、灭、道四谛。正是因这四谛,才有所说的四弘誓愿。

,是指生、老、病、死、忽增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和五取蕴等。,是苦的原因。苦是集的果,集是果的因,所谓因指的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一个因:无明。指的是众生在轮回中生死流转的过程,也包括现在,过去、未来三世起感,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无尽,正因为如此,佛才要众生解脱轮回,离苦得乐。, 灭是消除、消灭,就是要灭掉“苦”。要用什么来灭?用道来灭。,就是方法,就是八正道,灭谛的因就是道谛。 四弘誓愿就是因为这四圣谛而来。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其重点主要就是要把佛陀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修行实践之上,从四圣帝的佛教义理,落实到行动之中、实证四弘誓愿。

六组慧能别出栽加上了“自心”和“自性“这几个字,他所要强调的是自性和自心,其目的是要让众生们自度。

四念住

四念住:(一)身念住,观身不净,(二)受念住,观受是苦,(三)心念住,观心无常,(四)法念住,观法无我

四念住(巴利语:satipaṭṭhāna,梵文: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身不净、苦、无常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身念住:第一念住为身念住,观察身体为不净物。身体内外,污秽充满,没有干净之处,故观身为不净。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厌恶作意:是指因为身体不净,而厌恶身体的三十一个组成部分,以摒除我执。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受念住:第二念住为受念住。观受是苦 受念处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

心念住:第三念住为心念住,观心无常 心念处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观察心念的无常,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为无常。

法念住:第四念住为法念住,观法无我 法念处也。法除上之三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法有: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四谛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声闻地》解说法念住中的法为二十种法。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疑。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四谛,即四圣谛:苦、集、灭、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594.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