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名山古刹 中国著名佛教寺庙之一 陕西法门寺 佛祖指骨舍利

中国著名佛教寺庙之一 陕西法门寺 佛祖指骨舍利

舍利

法门寺简介

陕西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市的法门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内安置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 ,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法门寺整体布局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宝塔为寺院中轴,塔前是山门、前殿,塔后是大雄宝殿,这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寺院的西院是法门寺博物馆,有多功能接待厅、珍宝阁等建筑。

法门寺建筑

真身宝塔

舍利

真身宝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初为“圣冢”,唐代建四级木塔,明代改建砖塔。此塔见于典籍记载,均称其为“古塔四层”、“木塔四层”,金人称其“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1981年8月24日明塔的一半崩塌,剩下半壁残塔。1987年春发掘出唐代塔基,证实其为正方形,边长26米,木结构,有4根承重柱,20个回廓柱,楼阁式结构。四道流水屋檐,有高拱飞翘的重檐。参照碑铭的描写,可推知它的构造与地宫出土的铜浮屠相仿佛。1988年四月按坍塌前的明塔实测图施工复原,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青砖砌色而成。形状与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级,四十七米高,雄伟壮观。塔内还修建了平台供游人登高眺望。

此真身宝塔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屡次兴衰,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最早建成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建议,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致使该寺舍利塔在劫难逃,成为废墟。之后,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又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唐代200多年间,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法门寺在唐代也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明代隆庆年间修缮法门寺的工匠们曾在地宫中目睹盛装佛骨的宝匣。据《扶风县志》记载:“明隆庆中,塔崩。启其藏视之,深数丈,修制精工,金碧辉煌。水银为池,泛金船其上。内匣贮佛骨,旁金袈裟尚存。”不过,工匠们在惊诧之余,出于对佛祖的崇敬,并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在地宫之上建成新的宝塔。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门寺因动乱一度被攻占,寺院也毁于大火之中。

舍利

建国以后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风,法门寺塔西南面第二层砌砖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塔身又接连出现裂缝与垮塌,至1981年9月时,塔顶已自行跌落,只残余半个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残破砖石台基之上。

现在的法门寺塔是1987年以后仿唐式建筑风格所重建的,1988年重建的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样式修建,砖塔也被改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法门寺地宫

法门寺唐代地宫于1987年发现,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地宫所保存的大批文物,不仅等级高,品种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实物证据,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法门寺地宫文物代表了唐文化的金字塔尖。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在诸多佛塔地宫中,法门寺地宫是于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个。经过考古人员的勘探和清理,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的全景一览无余,整个地宫仿照帝王陵寝的规制而建,为顶窑洞式石质建筑,面积31.48平方米。

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在地宫中出土的文物是世界罕见: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上齐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时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灵骨长40.03毫米,上宽12.11毫米,上腔径13.75毫米,下腔径16.5毫米,重16.2克,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这枚佛骨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法门寺地宫藏有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地宫中共出土27000多枚钱币。

地宫形制与文物的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刚界曼荼罗。曼荼罗译为坛场,意即轮圆俱足,是密宗汇集佛和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场,从古到今,世俗界无缘得见,神秘莫测。

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当是于今所知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地宫中的一枚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是于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被誉为“锡杖之王”,堪称稀世珍宝。法门寺地宫一共出土三枚锡杖。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杖身长约1.96米,杖首由垂直相交的两个银丝桃形轮组成,轮四面套雕金花金环12枚,轮顶呈仰莲流云束腰双层座,座上镶嵌智慧珠一枚,修长的杖身饰以鎏金纹,一周凸起的仰莲瓣下錾刻12个栩栩如生的缘觉僧。

地宫中发现的14件唐宫廷秘色瓷是于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有碑文佐证的秘色瓷器。

地宫出土的700多件丝织品,有唐代绫、罗、绢、锦、绣、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花色品种,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种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博物馆。

盛装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迄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为唐懿宗所赐之物。八重宝函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层层相套,依次揭开,光芒眩目。八重宝函自外而内依次为: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只精致的黑漆木函,呈正方体,长、宽、高皆为30厘米,雕花银棱,通体以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内壁漆以黑漆,乌黑发亮。所谓顶,就是函盖上棱呈斜面的函。此木函在被发现时已严重朽坏了。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顶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当开启至最内层,即见第一重宝函,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

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45尊造像顶银函,上面錾刻金刚界45尊造像曼荼罗,是于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宝函除底面外,其他五面均錾刻图像。顶面所錾刻的图像有五重,以顶图像为中心,共45尊佛构成整个密宗曼荼罗坛场。

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又称法门寺珍宝馆,陈列大厅设在珍宝阁二、三层内。设有陈列《法门寺出土文物展》,展出文物160多件,全部是地宫出土的文物精品,为唐皇室文物精华的集群性陈列,另外还在地宫设有《地宫珍宝展》。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始建于2004年,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塔高148米,呈双手合十状,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塔内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总投资超过五十亿人民币。总建筑面积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为60225平方米,地下约为16465平方米。2009年3月29日,佛教圣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2009年5月9日举行佛指舍利安奉大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6664.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