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佛教名词 知识园地|大乘/小乘/三法印/四大/四谛/四无量心/四等

知识园地|大乘/小乘/三法印/四大/四谛/四无量心/四等

大乘佛教

大乘

大乘:梵语Mahàyàna。(dà chéng )藏语tek pa chen po。 旧读 dà shèng。是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道”。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四马之车为乘,如千乘之国。大乘,则是能够装载、度脱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的运载工具车。大乘佛教谓人人可以成就佛陀一样的智慧,故名“大乘”。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过六度、四摄,积极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小乘

小乘: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小乘法门,是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三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三法印出于《大智度论》:“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一)诸行无常(梵anitya^h! sarva -sam!ska^ra^h! ),又作一切行无常印、一切有为法无常印,略称无常印。一切世间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不能了知,反于无常中执常想,故佛说无常以破众生之常执。

(二)诸法无我(梵nira^tma^nah! sarva -dharma^h! ),又作一切法无我印,略称无我印。一切世间有为无为诸法概皆无我,众生不能了知,而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故佛说无我以破众生之我执。

(三)涅盘寂静(梵s/antam! nirva^n!am ),又作涅盘寂灭印、寂灭涅盘印,略称涅盘印。一切众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故佛说涅盘之法,以出离生死之苦,得寂静涅盘。

以上,诸行无常唯明有为,涅盘寂静唯明无为,诸法无我则通明有为无为。

四大

四大:佛教四大系佛教术语。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佛教讲“四大皆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四谛

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苦苦(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坏苦(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行苦(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八苦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爱别离苦(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怨憎会苦(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五阴炽盛苦(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有口难言,说不出的痛苦。)。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四等

四等:即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四无量心,梵文 Caturapramāṇāḥ,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喜无量心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故称舍无量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419.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