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网 佛教生活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与贡献 生活中的佛教名词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与贡献 生活中的佛教名词

佛教文化

古印度佛教传入我国近两千年,依据历史记载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慢慢与传统的文化相容。佛教与传统文化互为补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佛教文化无时不刻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汉语的影响和贡献也是巨大的,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一说话,就可能用到与佛教相关、来源于佛教的词语,这些词语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骨髓当中,随着不断的变化,一些词语已经失去了原来佛教里的含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现说明部分名词、成语。

智慧

智慧一词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佛教中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缘分

缘分,亦作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辞海》解释“缘分”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经典解释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

刹那

刹那来自梵文ksana,刹那是算数譬喻所不能表达的短暂时间,。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达的飞秒时间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论上真空涨落的时间尺度相比,也算是相当大的。“刹那”一词传入中国后,口语中具体长度逐渐淡化,仅用来说明短暂时间,犹“一瞬间”。如果“刹那”用一定的时间量词换算,一刹那是十分短暂的时间,大约是照相机快门百分之一秒的速度。

有情、无情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是“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有情”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则称“无情”,有情与无情合起来是佛教对世界的总概括。“有情”现在指男女互相倾慕的感情,或者也指家人、朋友、人与人之间普通的感情。

平等

平等是梵语的意译,亦译作“舍”,意指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平等”现代意思是指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障碍

障碍也是佛教语。由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障碍”。现代的涵义为“阻碍、阻挡、阻挡前进的东西”。《百喻经·观作瓶喻》:“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明李贽《观音问》:“然则无时无处无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岂可以山河大地为作障碍而欲去之也?”

解脱

解脱,梵语Mukti或Moksa的意译,佛教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脱离苦恼、自在无碍,从而获得身心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该词可泛指摆脱苦恼、困境等。《维摩诘经·佛国品》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脱。”从佛教的意义上说,解除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谓之解脱。

觉悟

觉悟的意思是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是佛教教义名词,与执迷不悟者相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佛教很强调“觉悟”,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

因果

因果是佛教语,谓因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其中三世因果既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彼岸

彼岸是佛学常见词汇,梵语为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只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为“彼岸”,与“此岸”相对,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

慈悲

出家人常说一句话“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慈悲”一词出自佛教,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即是慈悲的象征。“慈悲”指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生老病死

佛教里“生老病死”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心猿意马

心猿意马现代意义指心好像猴子在跳、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对于“心猿意马”,在《成神经》里,主角在古里古怪的荒山上看见一头金毛猿,拿着桃子在吃,忽然天上一只飞过天马,这只吃这桃子的金毛猿看见了撒腿就追,于是就有了“心猿意马”。然而该成语的出处是佛经,《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又名“心猿”,白龙马又称“意马”。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宋·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原为佛教词语,即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保持本我更重要的了,人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唯独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心。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29岁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修行终于得道,创立了佛教。佛经里说他从右肋出生,能立即走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心无挂碍

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一尘不染

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弹指

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佛教知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jiaozs.com/5762.html

作者: 小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